|
大理是云南西部的交通咽喉,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大理部分又称为博南古道,出了大理我们一路向南,沿320国道也是古茶马古道的路线奔向怒江大峡谷的入口六库!,一路上货车川流不息,路面是弹石路,我们一路蹦蹦跳跳的前进,到永平(古博南县)的时候是中午,借吃午饭的机会我和路边小店的老板聊了起来:他说:永平主要是汉族回族和彝族,他就是回族,祖辈上是赶马人,在修滇缅公路的时候,其爷爷还赶马到过缅甸的密支那,关于茶马古道,他不知道,但县上常有日本人来拍铁索桥(历史上中国最早的铁索桥(济虹桥)。
据史册记载:茶马古道从西藏一直延伸到西双版纳和思矛的六大茶山,全长约5000KM,从唐朝起见于史册,它将西藏的马匹和皮货运到云南,将茶叶和布运进西藏,在在永平与保山相接的地方还能见到被马蹄踩出巨大蹄印的马帮路!,这一段古道因其古县名(博南)而被称之为博南古道。这一段古道,北接茶马古道,向南延伸进入缅甸和思茅,临沧。云南境内的茶马古道有三大著名的险峻渡口,其一为德钦县佛山乡的溜筒江渡口;其二为丽江与迪庆交界处的虎跳峡渡口,其三为大理永平县境内的兰津渡口;直到解放后214国道(滇藏公路)通车以前一直有马帮在走.
今天而我见到的只有低矮的土掌房和大山,植被破坏了,路上已经很少见的到马匹,只有在农田里才有马!车过永平之后我们沿公路上山,远远见山下一条碧绿的江水,澜沧江象一个温柔的少妇,悠闲的向我们走来,两边山上点缀着一两个一户两户的村庄! 在历史上这里被称之为浪穹郡,是阿昌族,德昂族,景颇族,怒族,白族,彝族祖先的聚居地,也是澜沧江流域民族文化最为集中之地,在明以后因"改土归流"而使各少数民族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迁徙,行程今天的各个民族。我想:这段历史是否可以证明:迁徙对一个民族的意义并不在于走了多少路,更重要的是它把固定地域基础上形成的生活形态搬到另一个不同的地域,由此带来的冲突给同一族源的人们提供了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驱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