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简历:

  现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加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工作至今。在杂志社负责最新考古发现栏目;全面及时报道重大学术研究成果;专题的组织策划并完成;主编中国国家地理"发现之旅"丛书;策划及带队:考古之旅--体验山东汉文化、探知神秘巴蜀。"中国国家地理基金"的咨询、申请工作。
  尹杰简历:

  现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编辑 总编助理
  1996年7月 毕业于清华大学 工学&文学 双学士;
  1996年7月-2000年10月 人民画报社 中文版编辑;
  2000年10月-2002年8月 人民画报社《服饰与美容》编辑部主任;
  2002年8月-2002年11月《city旅游》编辑部主任;
  2003年1月-至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编辑、总编助理在工作之余,最喜长城和登山,是长城学会会员,曾成功地登顶四姑娘山的大姐峰、七一冰川。
奇妙地貌篇

  贵州,是一片湿漉漉的绿色。绿是"天无三日晴"的湿润气候造就的。即使在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只要石头缝里能长出一棵草,那草也会绿得新鲜、发亮,格外养眼。

  还有一片纯粹的黑暗。7月30日,在双河溶洞群的三皇洞,我和摄影师关海彤尝试探洞时,遭遇了这种真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登山用的头灯完全无济于事。我们也就进去了100米、往返25分钟,但深刻地体会到了黑暗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诱惑。这25分钟,有助于我去理解那些法国洞穴探险家--他们拖家带口来到这里"度假",住在没有卫生间的农家小旅馆,一住就是一个月。

  那些让人恍如隔世的化石也是难以忘怀的。8月30日,我们来到了羊槛村。这个坐落在两山之间平缓的鞍部里的村落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村里5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存有各种三叠纪海生生物化石;而小村旁边一个青青的山头,北京大学地质系正在进行首次正式科学挖掘。鱼龙、混鱼龙……它们比早年在贵州西部关岭、兴义等地发掘的三叠纪动物群年代还要早,所以意义非凡。化石作证,我们不得不相信,在遥远的240,000,000年前,贵州依然是一片汪洋大海。

  然而,这次采访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去之前从未关注过的两条河:北盘江和马岭河。它们给我的感受也是前所未有的……(作者:尹杰)
                                     奇妙地貌-->>

田园梦幻篇
  七月底八月初贵州之行聚焦于贵阳及贵州东西两点-黔东南的镇远与贵州西部威宁县石门乡。

  贵阳我们选择了修文,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国心学大师、提倡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王阳明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地方。500年前,作为普通官吏的王阳明被贬到在当时还在极偏远、荒蛮的地方。我们到了他曾居住的玩易窝,也就是在地上挖的一个洞,阴冷潮湿,蚊虫一片,下雨的时候里面肯定都灌满了水。我们无法想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将如何生存。应了环境可以改变人、造就人这句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就在这里诞生了。他所创办的书院给贵州人带来了不少福惠,以至现在贵阳人还都喜欢到阳明祠里喝茶聊天。虽然现在许多人对明代的王阳明比较陌生,但日本、韩国人却很是崇拜他。

  在镇远和石门,我们对贵州的感觉有了一步新的升华。前者经历了从军事重镇到繁华商都的转换,后者演绎了从文化边缘跃升到文化中心再跌落到文化边缘的百年兴衰,贵州向我们从容展开它隐蔽、厚重的一面。石门坎,一个陌生但又极具诱惑力的名字。在贵州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专家实在不少,但问起石门坎,却没有一个人去过,对此我们感到颇为不解。为什么这个在贵州广为人知的地方却又很少有人涉及呢?我们的主题定成--发现未知的贵州。

  8月31日下午,我们从贵阳坐上发往昭通的火车。夜里两点到昭通,凌晨赶上开往中水的汽车。快到中水时,赶上正在修路,一路颠簸,行进缓慢。到中水时想找车去石门也不太容易,都说路破毁车,没办法只好加钱,作通了一个司机的工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石门坎,这个在任何一份中国政区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小地方,却曾经在二十世纪初期迅速成长为一个乡村教育中心。关于石门坎教育和卫生的成就,文献有这样记载:(作者:李雪梅)
                                     田园梦幻-->>

水乡风情篇

  八月中旬,这次贵州行是沿着都柳江深入黔东南腹地。

  从江小黄的侗族大歌不如想象的规模盛大,但水乡风情和侗寨建设却别有特色。村寨河边,尽是半大小子光屁股在水中嬉戏。虽然整体生活水平不高,但孩子们却拥有快乐的童年。从江银潭的荡秋千很有味道,女孩子们带着漂亮的银饰,份量极重,足有十来斤,感觉她们是生活在"重压"之下。巨洞侗族给人的印象如梦幻一般。听着有如天籁般的歌声顺着江水由远而近款款飘来,足以让人的思维一下子纯净飘渺。

  8月24日开始了蓉江之行。这一天的行程安排得较满,大利、载麻、宰荡,光听这名字便会让人浮想连翩。大利侗寨被许多人誉为"心灵的家园",由于前一夜没有休息好,对这个宁静的侗寨反而没有太多的感觉。到载麻的路途颇为艰险,土路坡陡弯急,雨后很是泥泞,我们的车陷入泥坑。废了一个多小时,车终于摆脱困境,但我们全身上下已溅满泥点,这让我们后来在村寨中一直被人指指点点地嘲笑。

  进到载麻村寨,迎面而来的景象让人吃惊兴奋。那是一幅颇具动感的生活画卷。因为一户人家要盖新房,便杀鸡宰猪忙活着款待乡亲。那些围在鼓楼边忙碌的男人和妇女们使这个寨子一下有了节日的感觉。鼓楼外边生活气息浓郁,而鼓楼里面侗族大歌已经开场了。领唱杨秀珠是个27岁的女子,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的歌声很美妙,原来她母亲是位歌师,教全村的孩单唱歌,她自己是12岁开始学唱的。她的愿望也是像她母亲一样,成为受人尊敬的歌师。其实最动听的歌声是发自那些12岁左右的少女的歌喉,歌声稚嫩纯净,仿佛仙境一般。(作者:李雪梅)
                                      水乡风情-->>

网易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