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中国人开的糖厂住过一段时间,发现当地的员工在发完工资后,总有那么四五天几乎见不到人影,他们会去各种high,直到几天后钱花光了才回来上班。有次,糖厂需要临时工,厂里的司机打电话给自己的表弟,然后回复厂长:“他说不来了,因为上次领的工资还没花完。”
一望无际的甘蔗田里,农民们把前一天烧过的甘蔗田收割、装车。
在一家金矿,还有更让我大跌眼镜的事。每到饭点,都会有一些员工在外面等候食堂的剩饭,没有剩饭时就只好饿肚子。我问他们,工资都去哪了?他们回答:买酒喝了。
从街边小贩使用的度量工具上,也能看出他们的“自由”。你无需担心买到的东西分量不足,因为压根没有人用秤。他们的计量单位不是斤、两、磅,而是十分随意的个、堆、罐。最常见的卖花生的,通常是小孩头上顶着一个巨大的盘子,里面盛满煮熟的花生,还有一个易拉罐剪去一半做成的小罐。按照地域不同,每罐卖几千利昂不等。罐子的深浅也有地域差异,首都的罐子最浅,越往乡下越深。小孩的手也没准,有时候给你一罐冒尖,有时候半罐晃荡。香蕉按“把”卖,木薯按“堆”卖,鱼按“条”卖……省去了讨价还价和怀疑被宰的环节,分外轻松。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购物环境,似乎就不那么可爱了。塞拉利昂只有现金交易,纸币都破烂不堪,一万利昂面额的纸币还算完整,一千、两千、五千利昂的纸币通常都烂到看不清字,只能靠颜色分辨。纸币的品相如此之差,以至于银行的点钞机完全成了摆设。从银行取钱的话,都是纯人工数钱,有时会多一张,有时会少两张,看运气咯。
当然,大多数当地人,一生也没什么机会走进银行。对于存钱这件事,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
文/刘笑嘉 图/陆洋
相关阅读》》》 西非毛里塔尼亚风情录:撒哈拉的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