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徽州蜂农的“甜蜜事业”)
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吴来元的“蜜蜂大军”在深山小河畔竹林空地“安营扎寨”(11月6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style="display:block;color:#337fe5;">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吴来元的“蜜蜂大军”在深山小河畔竹林空地“安营扎寨”(11月6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秋冬时节,皖南山区油茶花、茶花、桂花、菊花竞相绽放,山乡似花海,花香迷醉人。蜂农们和他们的蜜蜂,翻山越岭、追花采蜜,用勤劳和汗水酿造着“甜蜜事业”。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吴来元和程彩霞在查看蜂房(11月6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46岁的吴来元是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人,20多年来,他和爱人程彩霞奔波在山野花田间,不辞辛劳用小小蜜蜂酿出了甜蜜生活。夫妻俩精心培育的蜂群中有130箱蜜蜂生产蜂王浆,每天他们都要挖近8000余个蜂王台,移虫8000余次,耗时六七小时。日复一日,他们一年中有6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都会重复这样的工作。
在西溪南村,像吴来元、程彩霞夫妻搭档的养蜂专业户还有600余户。这个古朴的皖南山村,素有“安徽养蜂第一乡”之称,近年来成立了蜂业协会和5家蜂业专业合作社,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著名商标1个,总计养殖蜜蜂8万箱,年产蜂蜜近6000吨、蜂王浆400余吨,总产值约1.3亿元。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吴来元在逐箱查看蜂房里蜂卵的培育情况(11月3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气温高时,蜂农吴来元在注意观察蜜蜂飞舞状态,防止蜂群间的“盗蜜”导致损失(11月5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吴来元在展示灌满蜂王浆的蜂王台架(11月5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吴来元在查看灌满蜂王浆的王台条(11月6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吴来元在帐篷里用刀切除蜂王浆王台封口的蜂蜡(11月5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程彩霞坐在帐篷里用浆笔挖取蜂王浆(11月6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夫妻俩在帐篷里用移虫针从蜂房取蜂卵放入人造蜂王台内,干这个活需要有很好的眼力(11月5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浮溪河畔,蜂农程彩霞在昏暗的帐篷里,在专业头灯下用浆笔挖取蜂王鲜浆(11月6日摄)。CICPHOTO/曹晓东 摄
编辑:黎颖
(原标题:徽州蜂农的“甜蜜事业”)

本文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