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礼物|送往联合国的“和平尊”是怎样制成的)
2016年2月2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时代表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礼物“和平尊”正式安放在联合国总部。
“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隆重的礼器,“和平尊”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制成。这种曾为宫廷独有的工艺,历经了六百余年的浴炼、升华,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绽放出烁金繁花般的美。
“和平尊”以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尊”为原型,历经100多道工序、由工匠们用三个月时间赶工而成。尊体“中国红”主色调代表喜庆和尊贵,尊身7只和平鸽代表联合国为世界和平奋斗的70年。来源:张同禄珐琅工作室 提供
2015年9月27日,工作人员在纽约联合国大厦摆放“和平尊”。来源:张同禄珐琅工作室 提供 “和平尊”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禄和他的团队制作完成。张同禄,1942年生人,从事景泰蓝工艺制作近60年,业内人称“珐琅张”。来源:张同禄珐琅工作室 提供 “和平尊”的制作完全遵循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在铜制的胎体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接其上,并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
图为:张同禄手绘“和平尊”设计图(左上);“和平尊”掐丝纹样“饕餮纹”(右上);工人在“和平尊”铜胎上掐丝(左下);工人们取出烧制完成的“和平尊”铜胎(右下)。来源:张同禄珐琅工作室 提供 图为:工匠为掐丝完成的“和平尊”铜胎点蓝(左上、右上);工匠先用抛光工具为“和平尊”进行抛光(左下);工匠用木炭为“和平尊”进行最后抛光(左下、右下)。来源:张同禄珐琅工作室 提供 “和平尊”虽然采用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常用的“饕餮纹”样式,但张同禄因“和平尊”的独特内涵将纹样处理得更为柔和。来源:张同禄珐琅工作室 提供 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与市场机构合作,设计制作小型“和平尊” 纪念品用于销售。来源:CICPHOTO/李芳宇 摄20世纪初,景泰蓝工艺从宫廷逐步走入民间。虽然经历了短暂的蓬勃发展,但也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曲高和寡、后继乏力的难题。然而,张同禄作为景泰蓝技艺的传承人始终没有放弃创作和创新,他不断尝试将景泰蓝工艺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在创作题材和技法上不断探索,创作出了许多精品佳作,“和平尊”只是其中之一。 张同禄的景泰蓝作品“一帆风顺”也被选中,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由习近平主席赠送给俄罗斯普京总统。来源:张同禄珐琅工作室 提供 张同禄的景泰蓝作品“圆满记时仪”于2008年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来源:张同禄珐琅工作室 提供 这是张同禄为庆祝我国载人航天成就设计的景泰蓝版画“九天揽月”。CICPHTO/史金明 摄 2011年,张同禄在北京创办“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并正式收下六名“张氏景泰蓝”艺徒。他们是“张氏景泰蓝”工艺的继承人,不仅如此他们也努力将景泰蓝精品推广向市场,完成真正的技艺传承。 2016年11月10日,“张氏景泰蓝艺徒”刘敬华、张旭、张颖、王晶(从左至右)在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合影。CICPHOTO/李芳宇 摄 2016年11月10日,“张世景泰蓝”艺徒王晶在他的设计室内。CICPHOTO/李芳宇 摄 2016年11月10日,“张氏景泰蓝”艺徒刘敬华在掐丝工作台前。CICPHOTO/李芳宇 摄 2016年11月10日,“张氏景泰蓝”艺徒张颖在点蓝工作台前。CICPHOTO/李芳宇 摄
2016年11月10日,“张氏景泰蓝”艺徒,“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负责人张旭在铜胎制作室。CICPHOTO/李芳宇 摄
中国礼物,不仅讲述着中国故事,也讲述着中国传统技艺传承的故事。
编辑:李峥 刘爽
(原标题:中国礼物|送往联合国的“和平尊”是怎样制成的)

本文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