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敢跟黄沙掰手腕的人长啥样

0
分享至

(原标题:敢跟黄沙掰手腕的人长啥样)

原标题:与黄沙掰手腕的人——中国草根治沙人物群像(详版)

治理沙漠,敢跟黄沙掰手腕,这会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直到见到他们,才发现几乎相同的外貌特征: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结茧的手掌,以及几乎相似的性格特质:脾气倔、韧劲足。和他们交心共处,才能读懂中国数十年荒漠化、沙化面积“双缩减”数字背后的含金量。

这些治沙人,就生活在沙漠中,如同沙窝里一株株梭梭,有点水分,就能成活,而且活得分外坚强;如同根系深埋沙丘之下的植株,紧抓深层的土,筑起一片片绿。

  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王天昌(左)、王银吉(右)父子在沙漠里修剪林木。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爷爷、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

冬日,午后,日头正好。年过七旬的王天昌放下手里修剪“树娃子们”的短斧,掏出陪了自己几十年的铜烟斗,填上自己种的烟叶,眯起眼咂了一口。握着烟斗,王天昌去给另一个陪伴多年的老伙计——一峰歪脖子骆驼填了一把料。

“这老伙计前些年在背水的时候,从沙丘上摔了下来,崴了脖子”,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王天昌粗糙的大手心疼地摩挲着骆驼的后颈。旁人都劝王天昌卖了这峰骆驼,但他舍不得。当初买骆驼是为了治沙,骆驼伤了脖子也是因为治沙。在王天昌眼里,骆驼是他跟儿子王银吉多年一同治沙的功臣。

为能填饱肚子,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天昌一家移民到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第九组。没想到这点要求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起来会这么难。

长城乡背靠腾格里沙漠,种粮食就是要跟沙漠争地。麦子刚长出一尺,就让沙子吹成黄毛毛,眼看着沙子一尺一尺逼近了田地,王天昌欲哭无泪。1999年,王天昌、王银吉爷俩横下心,“要干点冒险的事情!”不能让沙再压了庄稼。

久居风沙口的庄户人家,深受风沙之害,拖着鼻涕的小孩子都会念几句顺口溜——“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治沙,哪那么容易?也不知啥时候,王天昌、王银吉在村里被换了称呼,被喊作“王傻者”“王瓜者”“王疯者”。父子俩不理会,背着苗子一头扎进了沙窝。

头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被风连根拔起。刚开始的时候,王天昌父子只知道埋头种树,树苗成活率却极低。失败次数多了,王银吉跑去请教专家,专家说要先固沙、再种树,不同品种的苗木还要栽植在沙丘不同的部位。寒冬腊月,迎着呼啸的风沙,爷俩裹上棉袄,背着干粮,在流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的流向,终于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现在哪个地方栽上活、哪个地方栽上死,哪个地方会让风吃掉、哪个地方风吃不掉,都总结出经验了。”王天昌捋着花白胡子,开心地笑着。

   拼版照片:上图为王天昌坐在沙漠上看已去世多年的孙子的照片(12月8日摄);左下图为王天昌(右)治沙间隙弹唱治沙歌(11月22日摄);右下图为王天昌(左)、王银吉(右)父子在沙漠里行走(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沙漠最缺的就是水,而栽树偏偏又离不开水。头道水能不能浇足,是苗子成活的关键。为解水困,爷俩凑了一万八千块钱,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得花3小时。浇水时,爷俩用的是勺子,一滴都舍不得洒。

17年间,全家人把钱财和心思都用在了治沙上,连家都搬进了治沙点边的“地窝铺”。儿媳妇到现在还憋屈,“娃子上学要穿个白衬衣,就我的娃子穿不上”。

最让一家人难过的,是王天昌小孙子的夭折。2005年春季,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刚开学的小孙子腿脚走得有些不稳当。正忙着栽树的全家人,没怎么在意。一个月后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孙子得了脑干胶质瘤,而且已到了晚期。14岁小孙子没能撑过那年端午。

“娃子要活到现在,也有25岁了”,王天昌不敢当着媳妇的面哭,背着家人抹泪,手里捏着小孙子的照片,他到现在还记得,在地窝铺的土炕上,小孙子已经直不起身子,趴在他腿上说:“爷爷、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

弥留之际,小孙子要求王银吉,要把他埋在治沙点上,他要陪着爷爷和父亲,把这片沙漠全部种上树。“把沙子治得绿绿的”,成了王天昌父子二人的精神支柱。为了子孙后代,就是挣断肝肠,也要把沙治住!

如今,王天昌一家在沙漠里压沙植树7500多亩,栽植苗木600多万株,累计投入98万元。遭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从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希望,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中。同村的赵德元向村委会申请,承包5000亩沙地,带领15户人家到沙漠压沙植树。随着压沙植树的推进,村庄里能明显感觉到风小了,沙少了。王天昌爷俩的治沙区“王家沙窝”也成了标杆和榜样。

“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

翻看上世纪90年代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合影,那时还不到30岁的她,脸上被晒得红乎乎的,身穿一身蓝白相间的花格子上衣,身形瘦削。眼下,51岁的她身形富态,脸盘圆圆的,肤色黝黑透亮,留着常年在野外劳作的痕迹。

最近,殷玉珍和丈夫忙着砍沙柳。砍下枝条后,装在三轮车上,一车车拉到场院里。“这种树,到期不平茬,就死了。砍了,到春天会长得更旺,枝条还能作饲料、烧柴火。”

“那一片是油桃,也有蜜桃,明年秋天你再来看,果子一个个像拳头那么大,又脆又甜。我们这里国槐也不少,春天开花时,香得很,采的蜂蜜可以治疗气管炎……”樟子松、山杏、柠条、花棒、沙棘……说到草木习性,殷玉珍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2013年8月13日,殷玉珍将羊群赶到树林里觅食。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1965年,殷玉珍出生在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现为东坑镇)伊当湾村。在荒山旱沟里成长起来的她,盼着能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找个婆家。造化弄人,1985年,她嫁到离娘家10多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与白万祥结为夫妇。

听听新家的地名,叫“紧背沙”,景象比自己娘家那边更荒凉。“紧背沙”位于毛乌素大漠腹地,方圆十几里就有一户人家和一棵树 她丈夫白万祥和父亲种下的一棵树。放眼望去,沙窝子地表上,只星星点点散着低矮的蒿草。

新婚之夜,殷玉珍和白万祥“新房”是在一个多半截子埋在沙里的“地窨子”里,木棍做横梁,上面铺了些树枝、蒿草、糊了层泥。春天的风沙把人的脸打得生疼,一场风沙过后,屋前屋后、屋里屋外到处是厚厚的沙土,门前的水井几乎全埋到了沙里。刮上一夜“黄风”,几乎能把“地窨子”埋住。天一亮,夫妻俩得赶紧铲沙。冬天,“地窨子”如同冰窖;到了夏天,沙窝子里又热得出奇,闷热难捱。殷玉珍想回娘家散散心,走回到娘家,灼热的沙子烫得两脚都起了泡。

“当时我有些绝望,这日子咋过啊?”从娘家返回的路上,殷玉珍看到低洼的沙地里沙蒿、沙米泛出丛丛簇簇的绿色,起了种树治沙的念头。

“上山砍柴,过河脱鞋,既然处在这境地,不能没主意,我就下了决心,种树治沙!”回到家和丈夫商量,白万祥说:“去哪儿弄树苗?咋往回拉?种上叫风沙埋了咋办?”“想办法呗!”她倔强地说,“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

1986年秋天,殷玉珍用自家仅有的一只羊换回了600多棵树苗,种在小房子周围,用桶担水细心地浇。来年开春,小树长出了喜人的嫩嫩绿芽。

成功的喜悦坚定了殷玉珍夫妇治沙的信心。可当他俩鼓足干劲准备大干时,手中没钱买树苗了。为了种树,白万祥出去给人打工,不要钱、不要粮,只要挣些树苗背回来。有一次,干了一整天重活的丈夫在背着树苗回家的时候吐了血,到医院一检查,肺部和胃部都发现了疾病……自此,殷玉珍的肩膀担起了绿化治沙的使命和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她在沙梁上搭起一间茅棚,白天,背着树苗到沙窝子里种树,中午就吃在工地;晚上,回到家中照顾好年迈的公婆后,再收拾家务、做针线。为了不让患病的丈夫再外出打工,殷玉珍含辛茹苦养鸡、养猪、养羊,除了家用,还是为换树苗。

  拼版照片:上图为殷玉珍扛着铁锹走过家附近的一片沙地(2013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左下图为殷玉珍(左三)和家人步行去植树、浇水(2000年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右下图为殷玉珍在自己一手改造出来的“绿山”上巡视,这些地方以前都是寸草不生的沙丘(2014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当年,从冬天起,一直到来年四五月份,一刮大风就起沙。特别是一刮一两个月的“黄风”,吹得天昏地暗,打得人睁不开眼。一次,夫妻俩正在植树,突然刮起大风暴,黄沙漫卷,辨不清东南西北。丈夫拄着铁锹在前走,殷玉珍紧紧跟在后面。两人在沙海里摸爬了大半天才循着狗叫声回到了家。

一场风暴,新栽的5000多亩树苗吹得东倒西歪。心如刀绞的殷玉珍一咬牙:“补栽!”她把家交给年仅7岁的女儿,自己和丈夫把铺盖卷搬到林地里临时搭起的茅屋中,没日没夜地在沙窝子里跋涉。记不清经过多少个日升日落,8万株杨树和沙柳重新在那片荒沙滩上挺直了腰杆。

春天种杨树,夏季上障被,秋日栽沙柳,冬来设沙障。膝盖磨破了,手指裂开了,脚掌起泡了,血汗泪融在了一起,滋润出不断向沙海深处舒展腰身的绿色。从种第一批树起,殷玉珍夫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脸上和胳膊上每年都要被风沙吹打、蒸烤掉一层皮,每年要穿破10多双鞋,种树用的铁锹、镐头、树剪换了一茬又一茬。夫妇俩用来掘土和插眼撒树种、草籽的钢钎,已被磨短了一尺多。

一棵棵,一簇簇,一片片,绿色像一块毯子,在沙丘上铺展开。31年来,夫妇俩植树造林,为近7万亩沙地披上了绿装。曾经的不毛之地,硬是被他们改造出一大片绿洲,在毛乌素大漠黄沙中显得格外醒目。

“现在想想,别说种树了,这环境下,能活下来,也是奇迹,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说着,她哈哈地笑了。“我这人,只要决定做的事,就一定得干出点名堂来。你看,最后还是我把风沙给治住了吧!”

“我想让治沙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从地图上看,甘肃民勤,像一根楔子插进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中间,阻挡着两大沙漠“握手”。沙赶人走的那些年,这里的人吃尽了风沙之苦,“眼窝里淌汗、手心里蜕皮;打牛千鞭,不见一粒米”。

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开民勤求发展。老辈人见娃娃调皮,二话不说照着脖梗子就是一巴掌,末了抚着娃的头,深深叹一口气:“上树翻梁不算啥,有本事就出去别回来。”

当年,人们走出民勤是为求生,但眼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为拯救这片绿洲“逆沙而行”。

  拼版照片:上图为马俊河在育苗基地查看苗木(2014年2月27日摄);左下图为马俊河在甘肃省民勤县的家中维护“拯救民勤网”网站(2014年2月27日摄);右下图为马俊河自己动手扛来一棵枯树,刻上字纪念志愿者种树活动(2014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今年35岁的马俊河是民勤民间治沙的“举旗者”。“我想让治沙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治沙,关注民勤。”马俊河说这句话时,身后2万亩梭梭正把根深深地扎进沙漠,积蓄着来年将枝条伸向天空的力量。

2000年,19岁的马俊河离开民勤,到昆明找了个医药销售的工作。如果没有意外,干得顺风顺水的马俊河将会和其他在外的民勤人一样,成为口口相传的榜样。

“意外”发生在2004年。这一年,在昆明的马俊河看到一则新闻,称按照目前的沙化速度,民勤将会在若干年以后消失……“难道民勤人要无家可归了?”从这天开始,马俊河通过各种渠道不停地关注民勤的信息。2007年,马俊河毅然辞职回到省城兰州。当年4月,在马俊河和其他几个志愿者倡导下,一场通过网络募捐和网上召集志愿者到民勤种梭梭的活动拉开序幕。马俊河和另一位志愿者韩杰荣一起喊出“拯救民勤”的口号,成立了民勤第一个环保志愿者组织——“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

马俊河是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但刚开始的两年,协会每年只能募集到3000多元。为了多买些梭梭苗,马俊河和协会几个发起者主动掏腰包支付了水电、交通、人工等费用。2009年情况更不好,开春梭梭要下种了,连3000元都没募集到,报名的志愿者也寥寥无几。眼看就要错过节令,马俊河一次次跑进沙漠,对着漫天黄沙大哭。

种梭梭行动受阻,在昆明挣的钱也花完了。2009年春天,马俊河陷入人生寒冬。这一年秋,马俊河从兰州的公司辞职,回到了老家——紧挨腾格里沙漠的国栋村。在土房里,他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办起“拯救民勤网”、开办个人博客,真实记录民勤环境变化和沙漠化治理进程,并在多家大型平面媒体及门户网站上发表民勤生态现实图片。

马俊河的努力终于引起了社会关注。2011年开始,《杭州日报》连续三年推出“拯救民勤·绿色传递”大型社会公益行动,号召杭州市民每人捐款10元,在民勤沙漠上种一棵梭梭。从此,民勤有了来自天堂杭州的牵挂。随后,多个公益组织参与到“拯救民勤”行动中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带孩子来民勤种梭梭当成对孩子的环保教育方式。

  2014年2月27日,马俊河在他和志愿者种植的梭梭林前。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2015年,1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带着家人和孩子在民勤种下4000亩梭梭。每次志愿者种完梭梭,马俊河和拯救民勤协会的会员们都带领大家开篝火晚会、给小朋友讲治沙故事;临走时,把精心制作的明信片、徽标发给大家。马俊河还利用空闲时间到一些城市跟志愿者见面,将感谢送到“家门口”,并用直播、图片等方式不定期和“小志愿者”分享梭梭成长的故事。

“苦累都是暂时的,转眼就忘了,但欢乐永存。这就是人们参与治沙的力量。”马俊河用10年的时间总结出了自己的治沙之道。每年梭梭成活率在90%以上,沙漠有了新绿。但有一个现象让马俊河困惑,乡亲们在受雇种梭梭时有热情,种完后仍在梭梭林里放羊。

马俊河问过很多人:难道大家不想改变环境?但乡亲们的回答像刀子一样尖锐:“不放羊吃什么?哪来的钱供娃上学?”乡亲们的答案“扎”醒了马俊河:想要动员所有的人参与治沙,就要让大家从保护环境中获益,让乡亲们看到治沙的“钱途”。

遏制沙化,首先要保住地下水。在当地政府带领下,民勤人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和决心,关闭机井,缩减耕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沙产业。受此启发,从2012年开始,马俊河和几个协会发起人成立“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在梭梭林里尝试种植一种珍稀的沙漠中药材肉苁蓉,在沙漠边动员农民栽种沙漠甜瓜,放养沙漠鸡。合作社是公益性质,对乡亲们完全开放,无偿提供秧苗和技术,并组织销售,大家可以投资,也可以投劳。借助社交平台和网络电商,合作社的品牌逐年壮大,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

看到了治沙的效益,附近的村民纷纷加入,当初的破坏者变成了自觉的维护者。梭梭种下去了,村民们还自发定期浇水。乡亲们治沙观念的转变让马俊河劲头更足了,一天能在沙漠里奔波二十多里。为了找到抗风沙的方法,马俊河还跑过多所大学,讨教来麦草方格治沙、竖桶种梭梭等技术。

10年过去,马俊河和志愿者们种下了2万亩梭梭。

说起未来,马俊河讲了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找个贤惠的媳妇,另一个是把家乡的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实现第一个梦想用了两年,但为了第二个梦想,我不惜穷尽一生。”马俊河说。

执笔记者:王博

参与记者:任会斌、姜伟超、张亮、王衡、赵倩、于嘉、达日罕

监制:钱彤 策划:南辰

新媒体编辑:南辰、王清颖、王晓梅、牟宇、高皓亮

(原标题:敢跟黄沙掰手腕的人长啥样)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上海30年老牌企业突发爆燃起火!市民:几百米外就看到黑烟!官方通报…

上海30年老牌企业突发爆燃起火!市民:几百米外就看到黑烟!官方通报…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6-08 18:42:11
万字干货揭秘中国经济基本运行逻辑!为何印钞机狂转大放水?

万字干货揭秘中国经济基本运行逻辑!为何印钞机狂转大放水?

佐伊23
2023-06-06 10:18:11
牵手事件后续:男主年轻照曝光,撞脸汪小菲,胡锡进发声惹争议

牵手事件后续:男主年轻照曝光,撞脸汪小菲,胡锡进发声惹争议

老陈嘚吧嘚
2023-06-08 13:26:27
请冯德莱恩拿出¨证据¨来!

请冯德莱恩拿出¨证据¨来!

帝史
2023-06-08 12:34:36
2018年上海35亿大老板假扮农民工,到工地上班第一天,差点被开除

2018年上海35亿大老板假扮农民工,到工地上班第一天,差点被开除

生活故事本
2023-06-07 20:55:21
海峡惊现中国新式武器,美媒:中国动真格的了,美国失败或成定局

海峡惊现中国新式武器,美媒:中国动真格的了,美国失败或成定局

馒头影视
2023-06-09 02:13:54
咱们新返回的神舟15号载人飞船,这次把美国吓得够呛,为什么呢?

咱们新返回的神舟15号载人飞船,这次把美国吓得够呛,为什么呢?

次元君情感
2023-06-08 09:07:02
战机逼近韩国,战舰驶向日本,中方这两记重拳,同时打在美国脸上

战机逼近韩国,战舰驶向日本,中方这两记重拳,同时打在美国脸上

张骥教授
2023-06-08 16:49:59
唐嫣高中旧照被同桌曝光,23年前就穿名牌,整没整容一目了然!

唐嫣高中旧照被同桌曝光,23年前就穿名牌,整没整容一目了然!

观望娱乐圈
2023-06-08 19:10:24
央视主持人海霞:这辈子我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嫁给了科学家丈夫?

央视主持人海霞:这辈子我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嫁给了科学家丈夫?

卫城搞笑段子
2023-06-08 16:43:52
各地相继公布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粤川湘等省份再创历史新高

各地相继公布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粤川湘等省份再创历史新高

澎湃新闻
2023-06-08 16:17:09
公职人员要降薪了!

公职人员要降薪了!

维纳斯的眼泪
2023-06-08 20:38:21
韩国“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地位被日本取代,韩媒感叹

韩国“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地位被日本取代,韩媒感叹

环球网资讯
2023-06-08 06:56:20
蔡英文这是要把老蒋的底裤给扒了

蔡英文这是要把老蒋的底裤给扒了

青花大瓷盘
2023-06-08 15:09:02
再见,蔡振华!这次真被李铁之流影响了,球迷表示遗憾

再见,蔡振华!这次真被李铁之流影响了,球迷表示遗憾

大秦壁虎白话体育
2023-06-08 18:46:55
AV灰姑娘相泽南宣布引退!为粉丝硬撑3年爆哭3分钟泪洒台湾机场?

AV灰姑娘相泽南宣布引退!为粉丝硬撑3年爆哭3分钟泪洒台湾机场?

周小帅影视
2023-06-08 09:33:21
张崇德载儿子考试突发车祸,车毁人伤生死一线,儿子未能抵达考场

张崇德载儿子考试突发车祸,车毁人伤生死一线,儿子未能抵达考场

扒虾侃娱
2023-06-08 19:08:56
辽宁沈阳一菜市场发生凶杀案三死一伤?多名商户确认事件发生

辽宁沈阳一菜市场发生凶杀案三死一伤?多名商户确认事件发生

故事的讲述者
2023-06-08 21:08:16
柯文哲,疯了……

柯文哲,疯了……

科普怪咖
2023-06-08 16:50:12
北约武器打响进攻信号,俄军奋起以一敌四:美国观战团越看越焦虑

北约武器打响进攻信号,俄军奋起以一敌四:美国观战团越看越焦虑

帅先工场
2023-06-08 16:14:46
2023-06-09 05:50:44

头条要闻

云南通报少见案例:被反映问题后国企老总诬告下级

头条要闻

云南通报少见案例:被反映问题后国企老总诬告下级

体育要闻

掘金vs热火G3:魔鬼在细节

娱乐要闻

林志玲一家三口同框!混血儿子亮相

财经要闻

科技要闻

林志颖代言小鹏却仍开特斯拉?官方回应

汽车要闻

沃尔沃EX30全球首发 储物很巧妙 安全是满配

态度原创

本地
时尚
手机
旅游
公开课

本地新闻

香港天桥下的阿婆,才是AKA地下rapper

这一哭 全世界都对不起她了?

手机要闻

iPhone 15 Pro Max就长这样,很舒服,还有你期待许久的新功能

旅游要闻

错过这四个景点 你就错过了云南的美

公开课

蓄水20年的三峡大坝里,最大的鱼有多大?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