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戈壁荒漠占领土面积一多半的伊朗来说,水是极其昂贵的资源。但记者自入境以来没花一分钱买水。这是因为伊朗城市里大街小巷总能找到直饮水。这些优质的矿泉水冰凉惬意,回味甘甜,来自数百公里外的雪山,通过管道被引到寻常巷陌。这既得益于政府的惠民政策,更源于波斯人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互助精神,使得他们在这荒原上得以生存。
对于生活在城里的人而言,如今饮水已基本上不是困难的事。那么在偏远的乡村县城,人们又是如何解决饮水问题的呢?在中部小城亚兹德附近一处有上千年历史的村落里,记者发现了不少井的遗迹。当地人说,波斯语称之为“坎纳孜”,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坎儿井。
据考证,坎儿井的源头正是波斯。其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至中国新疆,西至摩洛哥。 据史料记载,伊朗人起码在2500多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朝年代就懂得如何建造和使用坎儿井了。新疆的坎儿井正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进入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今日伊朗是世界上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如果将这些坎儿井连接在一起,可以绕地球8圈。
坎儿井不仅解决了波斯人的饮水问题,而且还满足了农业灌溉的需要,成为世界荒漠地区绿洲文明的象征。2014年,“伊朗坎儿井灌溉农业遗产系统”入选世界农业遗产。可以说,坎儿井的发明是波斯人为生存环境所迫的智慧结晶。
在亚兹德水博物馆里,记者了解到坎儿井的原理及构造。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其原理是从高处起距离一定间隔打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用井底暗渠相连,引水下流,再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目的地。水通过地下水渠传输既可以保证地下水不会蒸发,同时也能确保水质干净不被污染。涝坝的主要作用就是蓄水以供人畜使用。
令人叫绝的是,这些坎儿井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用水问题,其复杂的地下建筑也成了人们避暑之地。波斯人在地下修建休息室,与坎儿井直接相通。室内有平台可供人们躺卧,室内正中央是水池,通过管子将地下水引入。屋顶有天井,兼顾换气与照明,一举两得。在酷暑难耐的时候,来到这样的地方,简直就是天堂。记者在大理石的石台上坐久了,甚至还会感到丝丝寒意。据测试,地下休息室温度比室外足足降低了20多度。
掘井人
由于坎儿井工程浩大,耗费大量资金,并且充满生命危险,因此挖井人在伊朗社会地位很高,收入颇丰。挖井人普遍身材矮小,估计在160厘米以下,这样才可确保地下水渠不太高,从而节约挖掘成本。记者试图钻进这样的地下水渠,发现根本无法进入。然而就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挖井人躬着腰用极其简陋的工具一点点艰难开凿出水渠。为了便于水流动,掘井人还必须将水渠尽可能地凿平整,并将清理出来的沙土碎石用小桶一点点全部运到地面,工程量巨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塌方时有发生,因此挖井人都戴着用棉花填充的简易帽子,衣服和帽子都是白色,这样在光线昏暗的地下容易被发现。
虽然如今伊朗引入了现代水利工程,但是在偏远地区,掘井人的工作仍然必不可少。因为掘井的工作太过辛苦和危险,年轻人大多不愿干,因此不少掘井人都是老人。